欢迎来到偶数号《星际迷航》电影的世界!

提醒:涉及剧透。

星际迷航粉丝们常常谈起“奇偶定律”的玩笑,意思是偶数序号的ST电影总是比奇数序号的更好看一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前八部上。如果你已经看到了第二部电影,那么恭喜你就此打开了偶数号ST电影的大门。

个人最喜欢的ST电影是第4部和第8部,可我必须承认,在所有电影中对于整个星际迷航世界观架构影响最深远的一定是第2部《星际迷航:可汗之怒》,以下简称ST2。

《可汗之怒》上映于1982年,讲述23世纪进取号舰员与旧敌可汗之间的故事。可汗意图偷走星联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创世计划”,这个机器能够重塑一个星球的生态系统,如果用于坏的意图,将会成为具有毁灭性的武器。为了夺回创世计划,柯克指挥进取号与可汗进行了一番斗智斗勇。

不论在艺术性还是故事性上,ST2对星际迷航世界观乃至整个好莱坞影史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贡献不胜枚举,比如巩固了宇宙夫夫在同人CP界祖师爷地位的著名“擦玻璃”一幕:

再比如那句经典程度仅次于“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瓦肯谚语——“多数人的利益胜于少数人或一个人的利益。”


被昆汀《杀死比尔》开头所引用的经典克林贡谚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Revenge is a dish best served cold)”

《杀死比尔1》片头
《杀死比尔1》片头

当然还有,被情景喜剧和meme恶搞无数次的“柯克怒吼”表情包。

《生活大爆炸》谢尔顿模仿“柯克怒吼”
《生活大爆炸》谢尔顿模仿“柯克怒吼”

而我认为《可汗之怒》最大的贡献在于,在原汁原味的太空探险故事中融入适度的商业化元素,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让星际迷航更有“人情味儿”,并且为后续作品开创了新的创作思路。


无需补剧的续集电影

ST电影大多是继承了ST电视剧塑造的世界观框架,在其中创造出一个新的故事。而ST2是唯一一部只由一集剧集衍生的续集电影,可是即使你没看过电视剧,也不会对观看这部电影造成阻碍。

《星际迷航》原初电视剧首播于1966年,播出三季后不幸被砍。直到1979年《星球大战》电影大获成功,让太空科幻电影成为时代热潮,才让制片方开始考虑将那部被砍了十几年的《星际迷航》搬上大银幕。在ST2上映之前,第一部ST电影虽然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但是由于叙事节奏过于缓慢等缺陷,电影并未赢得较好的评价。可以想象,如果ST2不能获得成功,那么意味着好不容易通过电影重启的星际迷航系列作品将会再度被砍。

尼古拉斯·梅耶接过了ST2的导筒,他认为ST1的一个不足在于没有特别突出的反派。于是他决定从电视剧已有的反派角色中挑出一位最为实力强劲的大boss,带回电影。

可汗扮演者里卡多·蒙托班与导演尼古拉斯·梅耶
可汗扮演者里卡多·蒙托班与导演尼古拉斯·梅耶

实际上,星际迷航故事通常不需要依赖于反派塑造也能构造出戏剧化的情节冲突,例如后来的ST4,全片没有出现任何反派,却成就了史上最有趣的一部ST电影,大多数的剧集更是如此。但是出于商业化潮流的考量,Meyer决定用观众喜欢的英雄故事框架作为ST2的剧本蓝图,毕竟如果这部电影无法讨好观众,可能会使得星际迷航这个经典系列彻底终结。

可是他没有完全脱离剧集原本的风格,让粉丝们熟悉的一位已有反派回归,并且对原有故事进行合理续写,恰恰实现了商业化与原作继承之间的平衡。

这位反派便是可汗,出自原初电视剧”太空种子(Space Seed)”一集。在整个原初电视剧中,能够对柯克舰长以及进取号舰员产生过真正威胁的反派屈指可数,可汗则是其中之一。

更重要的是,即使你从没看过原初剧集,也丝毫不影响你对于ST2这部电影的观赏。

可汗回归电影的首次登场,就俘虏了两名星际舰队星舰的长官。伴随反派的面罩被一点点解开,熟悉前作的老粉为之兴奋,从未看过前作的观众也能够从里卡多·蒙托班出色的表演中感受到这个角色的危险性。随后,可汗和契科夫只用了一段4分钟左右的对话,就给观众提供了前情提要:

  • 可汗是一位基因强化人,在200年前是地球的统治阶级。

  • 可汗领导的队伍曾被进取号所救,但他却密谋夺取进取号指挥权,阴谋失败后,柯克将其流放到鲸鱼座α五号星球。

  • 鲸鱼座α五号曾经宜居,但是由于意外而在几十年间变成一片荒地,而星际舰队对此一无所知,可汗却认为是柯克的锅,对柯克燃起了仇恨的怒火。

这三点包含了观众所需要知道的全部信息,前两点正是《星际迷航:原初》中的剧情。

随后,被激怒的可汗单手握住契科夫的宇航服就把他拎了起来,相信这颇有黑色幽默的一幕能让萌新观众对于“基因强化人”的能力立刻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未来科幻感中融入更接地气的历史元素

ST原初电视剧中,不会出现纸质书籍,只有电子化屏幕阅读;星舰舱房内的摆设通常充满外星的异域感,几乎不会出现当代地球常见的家居装饰;没人知道进取号的走廊被毛球横扫之后是如何恢复干净整洁的,但是从来不会出现人亲自打扫卫生的画面……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呈现主创吉恩·罗登拜瑞心目中的未来,让场景画面中的一切元素尽可能远离当代,塑造未来感,但难免会造成与观众的距离。

导演梅耶为了避免电影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决定融入一些更接地气的元素,让科幻未来也懂得“复古”。例如让柯克都不禁回头一看的人工扫地:


史波克送给柯克的实体书:

舱房内充满古典家居气息的装饰:

还有这老花眼镜,不仅被威廉·夏特纳出色地演出了滑稽的效果,还为之后的ST4提供了情节推动的工具。

这些做法在今天看来对于后续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几部续集电视剧都借鉴了这种引入“复古”元素的手法,使得遥远的星际探险故事中融入了更有人情味的日常生活元素,尤其是4年之后播出的《星际迷航:下一代(TNG)》系列。TNG系列讲述了24世纪的故事,其在美术设计、场景布置等方面深受星际迷航第2、3、4部电影的影响,例如舰长办公室里放着一本厚厚的莎士比亚全集,船上允许舰员携带孩子,船内甚至增设了酒吧、学校等设施,当然,还有舰桥成员每周的聚众打牌,充满童趣的“皮卡德舰长日”……配上船舱室内暖黄色的灯光,进取号-D的船员就在这种家庭式的氛围中上演着太空生活的日常。

皮卡德舰长的《莎士比亚全集》实体书
皮卡德舰长的《莎士比亚全集》实体书
孩子们的“皮卡德舰长日”
孩子们的“皮卡德舰长日”
TNG船员日常打牌
TNG船员日常打牌

90年登场的《星际迷航:深空九号(DS9)》和《星际迷航:航海家号(VOY)》同样如此,例如希斯科上校的爱好是打棒球这么古老的运动,派瑞斯不知从哪儿拿来了电视机就沉迷追剧……

DS9希斯科舰长和他的儿子喜欢打棒球
DS9希斯科舰长和他的儿子喜欢打棒球

这些在当代观众看来略显世俗化的元素在原初电视剧中几乎不会出现,但是由于ST2让星际迷航更接地气所做的改善,为后续的剧集制作提供了参考,现在才会有这些被粉丝津津乐道的有趣桥段。


莎翁式的戏剧冲突与世俗化的人物互动

电影开头的小林丸号测试就引出了生死抉择的话题,由此奠定了整部电影莎剧风格的基调。

如果没有ST2作为续集,我们可以一直认为被流放的可汗在新的家园上过着平淡的农耕生活,带领72名基因强化人繁衍生息。对于可汗这样的一代枭雄,多少有些可惜。所幸电影让可汗回归。

可汗是一个典型的莎剧式人物。新的家园由于邻星突发爆炸而改变轨道,造成气候巨变,使得他的臣民不得不在绝境中谋生,甚至让可汗失去了自己的妻子。这本与柯克舰长无关,但是可汗却将此归咎于“柯克舰长没有及时来看望我们”。可汗拥有一种颇为极端的二元思维,他对柯克的愤怒与怨恨蒙蔽了他的理性。当他的飞船在进取号前彻底失去了胜算时,他的欲望依然是复仇。误解引发的悲剧现实,牺牲燃起的复仇火焰,还有那些充满浪漫主义的自言自语,足以见得这个人物身上的莎剧色彩。

莎剧色彩的另一个体现在于语出惊人的台词。例如那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Revenge is a dish best served cold)”,还有对狄更斯、莫比·迪克等作家的引用。词藻华丽又能鲜明地反映人物个性,而且穿插着引经据典,一直是《星际迷航》台词的典型特色。

但是ST2并没有莎剧那么高的门槛,而是适度安插了世俗化人物互动,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例如总是在最佳时候出现的麦考伊医生,最擅长以犀利的吐槽缓解紧张的氛围。

ST2所实现的平衡不仅表现在全剧的风格,从角色个人而言,有一位角色也实现了自我个性的平衡。


最具震撼力的牺牲将人性赋予瓦肯人

可汗向进取号发动的袭击损坏了曲速核心,造成核辐射泄露,史波克为了拯救全船几百人的生命,进入引擎舱,关闭了曲核,却牺牲了自己。

史波克临终之前在玻璃一侧说的两句话体现了瓦肯性与人性的完美平衡:

“多数人的利益高于少数人或一个人的利益”,一句瓦肯谚语将史波克的牺牲定义为瓦肯逻辑所要求的理性行为。

然而之后的一句“我已经并将永远是你的朋友”却将人性赋予其中,因为为了挚友而奋不顾身是人类才会选择的非理性行为。

自史波克这个角色诞生之初,人性与瓦肯性的矛盾处处体现在他的个性之中。大多数时候他表现出的是纯粹的瓦肯特征,纯粹理性、不懂笑话、讽刺人类,这些突出特点使他成为进取号上最特别的船员。

瓦肯人日常讽刺人类
瓦肯人日常讽刺人类

为了反映史波克的瓦肯-人类混血身份,原初电视剧有很多情节做过十分有益的贡献,例如史波克在病毒影响下的情绪崩溃,或是在庞发期(瓦肯人的发情期,感兴趣的可见原初电视剧”Amok Time”一集)到来时的暴躁,还有在发现老友死而复生时的下意识笑容,这些富有喜剧色彩的桥段拉近了史波克这个角色与观众的距离。

然而ST2却以悲剧的方式将人性赋予史波克。悲剧的意义在于反映主体与命运的挣扎,在这一方面具有最为深刻的审美内涵。史波克的一生都在寻求人性与瓦肯性的平衡,人类的血统造成了他与瓦肯族守旧派之间的疏远,时而表现的人类情感也造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隔阂。那些时常讽刺人类的笑话看似幽默,其实却夹杂着对于自我身份认同感的苦涩。这种身份认同感的缺失给个人带来的内心纠葛,或许恰恰是很多当代美国人能够与史波克产生共情的原因。史波克在喜剧中的笑容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在悲剧中的牺牲则让观众为之震撼。

史波克的人性尤其反映在他对于友情的珍视。史波克问柯克,“我从未参加过小林丸号测试,现在,你觉得我的处理方式如何?”柯克舰长在之前的剧情中已经阐明,小林丸号测试考验的就是指挥者在生死之间的抉择。生存与死亡的命题对于瓦肯人的逻辑同样十分重要,从瓦肯谚语“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中就能看出,瓦肯人格外重视生命能够带来的价值。在柯克与史波克相识的20年里,讨论逻辑或情感的问题频繁到了堪比调情的程度,而这一次,史波克提出的问题则是关于他最终的生命价值——“我的牺牲是否有意义,是否给多数人带来价值?”他将这个瓦肯问题的评价资格交给了柯克,一个人类,足以见得他与柯克之间的感情在史波克心中的地位。柯克舰长没有立刻回答他,但是他在史波克葬礼上的悼词已经给出了答案——“在我一生所遇见的所有灵魂中,他的灵魂最具有人性。”

史波克在人与瓦肯之间的平衡,获得了柯克的认可,如果这真的是史波克最终的结局,相信也不会有遗憾。关于柯克与史波克之间的感情,个人认为这种诠释方式要比让史波克在歇斯底里中大喊大叫要好得多。

当然,史波克在人类与瓦肯之间的平衡之路还没有结束,这在星际迷航后续电影以及续集电视剧TNG中都有所展现。


为续集积蓄力量

虽然以主角之一的牺牲收尾,但是ST2都结局依然保持了乐观的希望。星际舰队将史波克的遗体送出太空,葬在被创世计划影响的星球表面。镜头缓缓从远处拉近,弥漫着雾霭的丛林郁郁葱葱,象征着正在恢复生机的生态系统,而史波克的棺木就躺在那里,隐约等待着重生。

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镜头,如果放在商业化电影高度成熟的今天,大概会作为字幕结束后的彩蛋,恰好引出了续集电影《星际迷航3:寻找史波克》。

在所有ST电影中,大多基本保持了单元集的风格,只有第2、3、4部除外,这三部电影拥有紧密连续的剧情,人物个性也随着剧情发展逐渐成长,可以视作一个“三部曲”。而ST2正是这个三部曲的开端。相信我,第4部会让你笑得停不下来。

不过,ST2为整个星际迷航世界观留下的遗产还远远不止这些。


遗产

《可汗之怒》对于ST世界观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对基因强化人设定所做的延伸。原初电视剧中只有一集讲到了基因战争,但是这个设定伴随剧集的结束而不了了之,直到ST2将基因强化人重新带回荧幕。在星际迷航的续集电视剧《深空九号(DS9)》和《进取号(ENT)》中,都有在基因强化人的设定基础上发展的剧情。

在DS9系列中,深空九号空间站的医疗官巴希尔医生是一位基因强化人。由于基因战争历史以及可汗曾对星联造成的威胁,基因强化技术在星联被禁止,但是仍有少数人冒险采用。星联科技再发达,也无法保证每一位新生儿没有基因缺陷,例如智力低下,一些好胜心强的父母会将他们认为有缺陷的孩子送去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巴希尔医生就是这些孩子之一。经过基因强化的巴希尔的确拥有比常人更高的智商和体力,但是那却引发了他对于自我的质疑。围绕这一问题,DS9做了较为深刻的探讨。

在ENT系列中,时间回到22世纪,曾在基因战争中留下的一部分基因强化人胚胎被一位疯狂的科学家保存并孕育,引发了新一轮的基因强化人危机。自然与科技的矛盾在这一集中被重新提起,构成了还算跌宕起伏的剧情。看看这些基因强化孩子的着装,显然参考了ST2中可汗小队的造型。

当然,《可汗之怒》留下的遗产还有很多,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任何星际迷航电视剧,希望这部电影能够为你打开星际迷航世界的大门。


结束语

尼古拉斯·梅耶接手《可汗之怒》之前从未看过任何一集星际迷航电视剧,或许正因如此才给星际迷航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完成了一部在致敬前作与商业化之间实现平衡的优秀作品。但这一切都有前提:梅耶在接手电影后对电视剧前作做了完整的补习,并且对前作核心世界观保持了足够的尊重。他既没有拙劣模仿,也没有浮夸改编,只是适度地用具有人情味儿的元素拉近了那个23世纪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可汗之怒》既继承前作精神,又融合了商业化的时代特色,并且为后作提供了可发挥的素材,从这一点来看,能够为后人的电影制作提供很多启发。